著名网络营销培训师讲师刘杰克老师课程案例: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介的权利延续
著名网络营销培训师讲师刘杰克老师课程案例: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介的权利延续。社交媒体有的删除数据有的可变“纪念版”账亲友该如何处理“去世账号”?腾讯公司向记者表示,账号将依据用户协议和法律法规处理,用户遇到此类情况,可以通过客服渠道和公司联系。记者查阅用户协议发现:如果用户停止使用本软件及服务或服务被终止或取消,腾讯可以从服务器上永久地删除你的数据。服务停止、终止或取消后,腾讯没有义务向你返还任何数据。除了删除数据,也有的“死亡账号”由亲人接管。此前被称为“最美抗癌女孩”的鲁若晴于2013年9月去世,她的微博则更新到去世当天,亲友为她发布了一条感谢微博,至今仍有网友留言缅怀纪念。此外,国外社交网站Facebook则不会自动删除死亡用户档案,而是将死亡用户账号变成“纪念版”账号,允许用户在用户资料中指定“去世后联系人”,由联系人在用户去世后管理其账号,一旦该联系人张贴最后的信息,这个账号将成为去世者的纪念地。这意味着该“死亡账号”不能再添加朋友,但人们可以在这个页面上发表悼念信息。当然,用户也可以选择在去世后彻底删除自己的账号。
社交媒体的适老性仍有待完善
谈到社交媒体内容能不能作为遗产这个话题,很多老年受访者首先指出了社交媒体的适老性还不够好。趁着清明节将近,有长者建议,社交媒体应该增加缅怀功能。“最早的时候是谈论QQ,亮的灯越来越少,走的人越来越多,是不是要增加个缅怀上坟功能。”市民曾先生即将从公务员岗位上退休,几年前他就开始留意这个话题了,后来微博、微信相继火热起来,他说:“我们这个年纪,已经有些同学、朋友‘先走一步’了,大家自然就关注到这个话题。”对于曾先生的建议,有不少长者拍手称赞。“有些好友在外地、外国过身了,我们只能互相缅怀一下,如果有这个功能,大家在群里可以有个仪式,更加隆重。”68岁的长者义工谢芬芳说。也有网友提出,“死亡账号”并不仅仅是纪念问题,毕竟社交账号与生活息息相关,当中有相册、日记,甚至还涉及财务问题。因此,社交媒体的权限对于财务以及个人问题都变得越来越重要。有网友就提出,人们可以为社交账号立下遗嘱,或者在去世前把所有社交网络账号都注销。“不然去世10年后,突然弹出一条好友生日提醒,简直毛骨悚然。”网友“懒死在燕园的金木研”说。广东正大联合律师事务所许瀚律师表示,为社交账户立遗嘱的可行性建立在社交账户能否作为遗产继承的基础上,对此应区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社交账户、密码等数字信息能否作为遗产;第二个层面是社交账户的资金余额能否作为遗产。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账户等数字信息属于个人信息,而非物权法上的个人财产,为此,对于社交账户等数字信息能否继承尚存争议,需要国家出台法律予以明确。其次,社交账户的资金余额属于“客户备付金”,是客户的私人财产,可依据法律的规定予以继承。但是,继承人不知道被继承人的社交账户、账号及密码,而社交平台又拒不配合提供相关的信息的,对于这部分财产的继承难以操作。为此,许瀚律师提醒市民,要养成备份网络信息的习惯,同时亦可以将社交账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写入实体的遗嘱当中,以确保社交账户余额等网络财产的安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将至,又到了人们集中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除了传统的祭祀方式之外,近些年来网上的祭祀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悄然出现,而随着社交应用的发展壮大,如何在在社交网络缅怀逝者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如今除了年轻人之外,很多老人也有了自己的社交网络,除了老人日常也会发一下照片,心情之外,更有甚者社交账号里还会有财产等问题,那么一旦老人百年之后,账号如何处理呢?
这个事情记者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更加重要,因为相比老年人来说,年轻人的社交网络工具更多,使用也更频繁,功能也开通的更丰富,毕竟没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绝大多数受访长者认为,社交媒体上留存的图片、文字、资金,如果后辈喜欢,都可以作为遗产留给他们。而相比之下年轻人却鲜有人想到过此问题。但是无论长者还是年轻人,最担心的还是这个继承的手续会不会很繁琐。同时也有老年人表示,很多老朋友老同学都逐渐离世了,但是因为身体原因等其他原因,不能亲自去参加葬礼或者扫墓等,如果社交媒体上有这样的功能,就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这样的仪式。亲友该如何处理“去世账号”?腾讯公司表示,账号将依据用户协议和法律法规处理,用户遇到此类情况,可以通过客服渠道和公司联系进行相关申诉处理。对这种情况,国外社交网站因为发展的更为成熟一些,显然也更完善一些。比如Facebook不会自动删除死亡用户档案,而是将死亡用户账号变成“纪念版”账号,允许用户在用户资料中指定“去世后联系人”,由联系人在用户去世后管理其账号,一旦该联系人张贴最后的信息,这个账号将成为去世者的纪念地。这意味着该“死亡账号”不能再添加朋友,但人们可以在这个页面上发表悼念信息。当然,用户也可以选择在去世后彻底删除自己的账号。不仅如此,当遇到重大事故和灾难事件时,社交网络还会开辟专门的悼念页面,供民众进行在线凭吊,缅怀逝者,表达哀思。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账户等数字信息属于个人信息,而非物权法上的个人财产,为此,对于社交账户等数字信息能否继承尚存争议,需要国家出台法律予以明确。律师建议广大网友要养成备份网络信息的习惯,同时亦可以将社交账户的账号、密码等信息写入实体遗嘱,以确保社交账户余额等网络财产的安全。
市民的困惑:
清明将至,又到了人们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我跟儿子商量过,要不要打开他爸爸的微信看看。”去年11月,陈姨的老伴黄伯因为心肌梗塞突然辞世,离开时才67岁。黄伯生前酷爱旅游、摄影和书法,夫妻二人去过许多国家游玩,他的朋友圈里尽是其拍摄的风景照。“想他的时候,就点开他的朋友圈看看。”看老伴的朋友圈成了陈姨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前不久,一位老朋友打电话给陈姨:“我这两天拍了些作品,想和老黄分享,微信发给他后才想起,老黄已经走了。”老友的这句话触动了陈姨的伤心处,也再次勾起她想打开老伴微信的想法。陈姨称,黄伯好不容易学会用微信,之后就成了活跃分子。此外,有逝者家属指出,社交平台上还有一些金融功能。市民张先生就帮其已故母亲在社交平台上购买过基金,“有三四千元,了解到取出手续太繁琐,最后还是放弃了。”有长者表示,因为老年人不怎么会用社交媒体,开始时都是子女或身边的年轻人教授。“为了不忘记登录密码,我专门记在了本子上,如果我走了,子女应该能翻到。”退休老教师陈敏玲说,今年自己才学会抢红包和派红包,但是,抢到的红包还不会提现。“现在已有好几百,将来这笔钱应该也算遗产吧!”绝大多数受访长者认为,社交媒体上留存的图片、文字、资金,如果后辈喜欢,都可以作为遗产留给他们。但是无论长者还是年轻人,最担心的还是这个继承的手续会不会很繁琐,会不会引起一些其他的法律责任,譬如,子女知道了父母生前不欲告人的隐私之类。
相关介绍:刘杰克,著名互联网专家、实战市场营销专家、品牌营销策划与网络营销专家、微信微博新媒体与电子商务专家;品牌与网络营销及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顾问;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EMBA总裁班品牌与网络营销培训课程特聘教授;著名微营销讲师与移动互联网络营销讲师;《网络营销实战》、《微营销与社会化新媒体营销》、《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营销》等系列原创数字营销与品牌课程资深培训师讲师;刘杰克营销顾问机构首席顾问;衡济堂集团独立董事;曾在多家知名外资及民营企业任战略总监、营销总监及总裁;著有代表作《营销力》、《网络营销实战》等,电话:010-51290609,刘杰克老师官网: http://www.liujieke.info/,电子邮件:jackliupku@163.com,博客:http://blog.sina.com.cn/jackliupku,微博:http://weibo.com/jackliupku,微信:jackliupku